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了多少人 五十万明军的数量其实被夸大了
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被打的最“疼”的战役,是愚蠢导致的惨败,不仅数十万的“中央军”被一锅端,就连皇帝也被俘虏了去,最后不得不用大量的金银财宝才换回
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了多少人?五十万明军的数量其实被夸大了,大概有二十万明军左右跟随着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屠,而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,是明军开始衰落的军力和错误的指挥共同导致。
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改变明朝历史的一个战役,一举葬送了数十万的明朝中央军队,还使得明朝的武勋阶层出现了断层,很多的人才被明英宗葬送,也是明朝开始走向衰落的转折点。
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带来的优越性和危险性
这是明朝的地图,可以看得出来,自从明成祖迁都之后,明朝的国都就一直暴露在游牧民族的眼皮子底下,不过原本明成祖的意思是以首都防御圈的坚固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,但到了明英宗这一代,这个思想被玩坏了。
在明成祖的那个年代,瓦剌和鞑靼都是朱棣手里的一个小虫子,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王,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互征战之后,瓦剌渐渐强大了起来。
到了1449年,瓦剌终于按捺不住,开始了犯边,率领三万多人进攻大同,收到了前线战报的明英宗心情激动,当时的明英宗也比较的年轻气盛,一心想要比肩朱元璋和朱棣,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,开始点兵御驾亲征。
王朝的转折点
尽管土木堡之变证明了明朝军队就是一个绣花枕头,就连自己的皇帝都没有保住,但我认为,这三个地方才是导致这数十万明军被屠杀的根本原因。
首先是承平以久带来的明军制度毁坏
早在明英宗继位之初,军队就已经开始崩坏,时常的出现逃兵,月例短缺,即使是京营也时常发放不足额,不及时,日常的训练也被松弛,可想而知他们的战斗力会是什么样子。
第二个就是明英宗本人
作为御驾亲征的皇帝,本来应该是鼓舞士气,但明英宗却偏不这样,他开始瞎指挥,顺风战还好,无论怎么样指挥,最多就是少一点俘虏,但明英宗这次的瞎指挥却害苦了明军
在第一次交锋失利后,明军开始撤退,也不进入坚城据守等待援军,多次的改变路线,两次回到土木堡,士兵们叫苦不断,最后选的“土木堡”还没有水源
第三个还是明英宗本人
古代的战争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,但明英宗在集合完部队之后两天就开始出发,粮草,辎重,战士的思想都没有得到动员,盲目自大,在敌人主动撤退的前提下还出击,以为是自己天威浩荡将敌人吓走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轻视了敌人
这时候的瓦剌刚刚将鞑靼一顿猛揍,而这时候的明军却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,当你明成祖留下来的老营都已经老了,正是明军开始衰落,瓦剌开始昌盛的时候,再加上瞎指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这个让人惋惜的战役失败
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个转折点,土木堡之变前的大明繁荣昌盛蒸蒸日上,之后的大明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。
这个太监就是宦官王振,瓦剌向大明中央讨赏,但是王振不肯多给,让瓦剌不满就在边界骚扰,王振一看自己已经有权有势了,但是还缺乏战功,于是就怂恿皇帝御驾亲征,分封自己做大元帅大将军去消灭瓦剌。公元1449年,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下决定亲征,带领约25万大军,号称50万,但是实际上是25万,从北京出发了。
打战的过程也因为王振的指挥不当出现了失误。当时王振把一切军务都把握在手里专断,对于军事一窍不通的王振非要装成大尾巴狼。为了让大军经过自己的家乡显示威风,绕道前行;又害怕士兵踩坏了他的田园庄稼又绕道行走,致使明军疲惫不堪。瓦剌大军追赶而来,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。
土木堡地势高,但是缺水,让将士们饥渴难耐,可以说是一条死路了。瓦剌主动撤退诈降,王振立马下令移营取水,将军一哄而起奔向河边,瓦剌军伏兵四起,发动总攻,将明军打得大败。随同明英宗远征的群臣都死在了混战中。明英宗的护卫看到这个场景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。而明英宗也被瓦剌大军生擒,成为瓦剌进攻北京的重要筹码。
土木堡之变,连也先都没料到会取得如此大胜。要知道整个土木堡之役中,明朝自己记录是五十多万部队损失殆尽,而且不是一个人记录,也不是野史,而是官方和民间的记录完全一致。
蒙古军队从甘肃一直到辽东,从四个方向向明朝进攻。蒙古在铁木真时代,也只有十三万士兵,在瓦剌手里不会超过这个数。由于四路进攻,也先最多不会超过七万士兵。
明朝自己的记录非常详尽,不算上地方部队和之前出征的部队,调集各方兵马超过五十万。加上大同、宣府损失的士兵,还有被团灭的三万骑兵,明军几乎所有的机动兵力被瓦剌消灭完了。
战后明军将领在土木堡战场收拾的士兵装备就能装备几十万人之多。
很多人考证来考证去,说明军损失不大,事实情况是土木堡之变后,明朝卫所制度彻底完蛋了,募兵制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