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治疗不能一味追求缩小“病灶”
癌症的治疗应该是有针对性的、有计划性的一个过程,但在很多肿瘤患者和家属的眼中,只有病灶缩小了,癌细胞少了,才能代表治疗有效果,病情得到了控制。然而,很多现实却告诉大家:一味地追求病灶缩小,患者往往会受到沉重的一击。
“执念”可能让人得不偿失
●本刊记者:在很多患者包括家属心里,总是希望病灶减小,甚至彻底消失才安全。但其实有时候强行急着“消除”是很危险、甚至起反作用的?
○何裕民:是的,我有不少病人本来都可以是好端端的一个带瘤生存者,但被要缩小病灶的执念,硬生生的缩短了生存期。我有一个患者印象挺深,她是位肠癌肝转移的患者,做过介入,无法再继续,后找我中医治疗。当时肝内有多个病灶,大的2厘米。治疗几个月后稳定在1厘米左右,也没有其他症状,每次来门诊都是有说有笑的。半年后再复查,CT显示肝内有一个病灶稍有增大,但长势很慢,其他的或变小或消失。我告诉他:目前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做创伤性治疗,等有必要时再考虑,追求生存质量更重要。患者完全赞同我的意见,毕竟他遭过罪,知道接受治疗时的痛苦,现在只想好好的享受生活!然而家属对这个病灶很介怀,执意要缩小病灶,让患者再做一次介入。介入科医师也明言,这次操作风险很大,可能得不償失,但家属要缩小病灶的执念太深,患者也是拗不过。谁知这次介入后,患者开始只是肝区疼痛,胃脘不适,十天后便出现黄疸、低热,严重消瘦,肝功能指标异常,衰竭之象日趋明显。没过多久,患者就奄奄一息。
我有时会给患者和家属打比方,癌细胞就像庄稼地里的杂草kX0RdB6vXKhz1X6op8TlrU+bXQkfrRI0hL/UhMNsDI8=,一味缩小病灶就好像疯狂地喷洒除草剂,看起来这片地的杂草没有了,但有可能庄稼也被毁了,还有时候可能杂草种子早就在其他不起眼的地方生根发芽了。
与癌症抗争不能单看“数据”
●本刊记者:我看到很多报道,现在医学界认为肿瘤治疗的目标,并不能以病灶大小这一物理数据来衡量,而应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,提高生存质量为目标。
○何裕民:的确,癌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,在与其抗争时要因人而异,因“具体癌种、恶性程度、发展阶段”而异。除了要关注病灶的大小,更要关注远期疗效,侧重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、生存质量高低、心理状态调整,以及生存期的长短等。病灶缩小固然是好,但病灶缩小并不等于寿命延长,生活质量提高;片面的为了追求缩小病灶,一味地对肿瘤杀伐,结果往往会与初衷背道而驰。多数时候,采用控制癌症、带瘤生存的治疗策略,比采用激进的试图缩小病灶,甚至完全清除癌细胞的治疗策略更有效、更可行。
何裕民谈抗癌
何裕民教授,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、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、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、国家“九五”重点建设学科“中医内科学”的学术带头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