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丨漫步小巷,舟楫相望
【刺桐藏宝图 · 寻宝水门巷】
水门巷起于中山南路,西至竹街,斜通伍堡街,是泉州有名的巷子。 巷虽小,却写满历史。元朝时,泉州地方长官楔玉立扩城,在此设立南薰门,即七大古城门之一的“水门”,小巷因此得名。千年前的水门仿若水乡,舟楫往来,络绎不绝,远渡重洋而来的“蕃人”,驾一叶轻舟,从破腹沟外划入水门关口,到岸上的“古海关”市舶司报关,商贸往来由此开始。 巷虽窄,却商贸繁华。清代,铸造铁锅的“鼎寮”藏身巷尾,满面烟火色的工人,在炉火升腾中,造出一口口好锅,销往全国;新中国成立初期,竹梯是居家必备良品,有人瞄准商机,买来竹子自制竹梯,很快销售一空,效仿之人逐渐增多后,这里便成为“竹器巷”;沿着四通八达的水路,一船船来自安永德的竹子和杉木漂运而来,辗转集中到城南交易,这里是杉行业交易基地。 巷虽短,却美食众多。巷口的炸枣、巷中的面线糊、巷尾的炸果,小巷汇聚了众多泉州名小吃。每到冬季,闽南人习惯“补冬”,狗肉、羊肉、鹅肉香气四溢,小巷慢慢衍变成“补冬巷”。 巷虽老,却信仰鲜活。观音宫里奉祀着观音;三义庙里供奉着刘备、关羽和张飞;水仙宫里敬拜的是玄天上帝、真武大帝及田都元帅。宫庙里袅袅香火,诠释了泉州这座信仰混搭之城的多元包容。 水门社区 跨渠连巷小桥流水 咱厝“水上威尼斯” 古泉州城,水系发达,唐代子城、罗城遗留下来的壕沟、池塘,经过宋元时期疏浚开拓,逐渐连接成为排水渠道,大小沟渠遍布市区。这些纵横交错的八卦沟渠上方,大多建有石桥,一个就有三座古石桥。 桥边红砖古厝错落 桥上鹊鸟结伴嬉戏 行至竹街尽头,一座名为“鹊鸟桥”的石桥,横亘于八卦沟之上。石桥规模小巧,桥面稍显狭窄,由水泥石板铺设而成。古桥两侧,则建有由灰砖垒砌而成的低矮护墙。桥畔两侧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房屋,是典型的红砖古厝闽南建筑。远远望去,犹如悬空漂浮于水面上,颇有几分“水上威尼斯”的韵味。 在“鹊鸟桥”下方,有一条浅浅的水沟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旧时,这座桥上经常有成群结队的鹊鸟,停歇在此处嬉戏玩乐,因而被附近的居民称为“鹊鸟桥”。 而在宋元时期,这条水沟还曾是连接泉州、晋江两地的重要商船货运水道,经常能够看到外商用小船将货物沿水沟运到市舶司,河上过往船只频繁,十分热闹。 通籴桥买卖大米 “七板桥”难觅踪迹 距离鹊鸟桥不远,有一座稍微大点的古桥,桥名“通籴(dí)”。桥下的旧石板埠头,是泉州旧时货物交易、买卖大米的地方。如今埠头被铁栏杆封住,通籴桥也被水泥加固,更多成了往来居民通行的要道。 绕行水门社区,还有一段宽约6米、长4米多的水泥路面。如果不是底下河水流过,可能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桥——兴桥。 “大家平时都叫它‘七板桥’”,巷中一位阿姨说,上世纪80年代,桥还是最原始的石板桥,有七条石板并排铺起来。上世纪90年代,石板桥被铺上水泥又拓宽,就与普通的路面别无二致了。 水沟巷2号 市舶司遗址水仙宫 “水门老人”静默守护 绕过竹街,沿着八卦沟向前,一堵粉墙一方旧碑静立在古巷尽头。这是远近有名的水仙宫的外墙,这座水木石结构的古寺庙,整体沿袭了传统闽南古建筑风格,宫殿由前后两殿、东大厅、石埕等组成,面积近200平方米。 水仙宫的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北宋元祐年间,这里曾矗立着掌管海上贸易的泉州市舶司。到明成化八年,由于市舶司迁往福州,部分遗址被改建成宫庙,宫内供奉玄天上帝、真武大帝及田都元帅等。民国以来,水仙宫被占用,成为南薰小学的校舍,学校后易名花桥小学、水门小学。 今年82岁的吴秀满,她家离水仙宫仅120米,她的小学生涯就是在水门小学度过的。那时候,她经常看到小小的舢板船,从附近三堡渡头的破腹沟外,划入水门巷的水关口,穿过小学校舍,船上渔夫推杆,载着一袋袋海蛎壳或果蔬而来。 “古城原有7个城门、7个水关,水门水关就在此地。这里曾经舟来人往,八卦沟连通大海,古代蕃人商船外舶在港口,再换小船沿这水路,到市舶司缴税清关。”吴秀满幼时的印象中,这里留存了太多关于泉州海丝的记忆。 上世纪90年代末,退休的吴秀满搬回水门,水门小学建了新址,搬出了水仙宫。眼看着见证泉州海丝繁华的市舶司荒废,老人家心疼不已。于是,2003年,她和社区7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协商,成立了“市舶司保护小组”,从此开始了义务保护、宣传“古海关”遗址之路。 2005年,老人们发动社会人士捐款,修复部分遗址建筑,并设置了市舶司纪念室;2007年,纪念室在暴雨中坍塌,保护小组经过三年多的集资、筹备和重修,于2010年正式开放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,里面陈列着图片和文字资料,供人阅读。 十几年来,这支队伍壮大到如今的14人,大伙平均年龄70来岁。
访问(1861)
赞(0)
收藏(0)